做人形机器人只用了6个月!到底为啥这么快?
上周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,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、产业专家和企业。因为是暑期,所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展,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先进科技,这也是我一直提倡的事情。
从这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产品来看,中国的机器人公司,跟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,没有想象得那么大。展会期间,论坛和发布会很多,有些公司趁势发布了自己的产品。
其中,最受年轻网友们期待的可能是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。
(相关资料图)
8月18日,在B站拥有240万粉丝的UP主稚晖君,发布了智元机器人公司的首款产品“远征A1”,它高175厘米,重53公斤,另外,最高步速7公里每小时,全身有49个自由度,可以承重80公斤。
从演示视频上看,远征A1能在汽车流水线上拧螺丝,在生化实验室里操作针管,还能拿着瓶子往杯子里倒水,并且,它还是模块化的,把腿换成轮子就可以快速搬货。不过,发布会现场只展示了它的行走能力,看起来还有些僵硬和迟缓。
即使演示的内容都能实现,依然与很多人形机器人厂商的产品相似,有些甚至比它更好,那么,远征A1有什么不同之处呢?
具体来说,他们自研了核心关节电机PowerFlow和灵巧手SkillHand,还为机器人增加了一个大模型WorkGPT。
这些产品细节固然重要,都是为了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性能,但是,更值得关注的可能是他们的研发效率。
以往,人形机器人是黑科技,需要很长时间来研发。软银机器人pepper从研发到展示用了3年,而且还是轮式机器人,但是,智元机器人今年2月才成立,8月就开发布会了,只用了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大部分基础研发工作,效率可以说非常高了。
与之相似的是,小米在发布人形机器人“铁大”的时候,也说只用了6个月。有业内人士说,现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团队花半年时间做硬件系统集成,花半年时间调试运控算法,一年时间就能将人形机器人硬件平台和行走功能初步调通。
看起来大家做人形机器人都更加容易了,这背后有什么推动力吗?
有人会说,最近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支持,特斯拉等巨头都在布局,掀起了这轮人形机器人热潮,但这只是表象。
如果你仔细看稚晖君的发布会,会发现他强调的都是细节,而不是整体人形机器人系统,这是因为,人形机器人系统已经开源了。
在开源进程中,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:
2010年,Willow Garage公司发布了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,简称ROS,有了它之后,机器人的软件开发做到了模块化,不再需要重新设计框架,如今已经升级到ROS 2版本。
2018-2019年间,MIT仿生机器人实验室逐步开源了MIT Cheetah Mini四足机器人,也就是“迷你猎豹”,内容涵盖主控代码、电机驱动代码、控制板电路原理图、材料清单、本体结构设计图等,之后,足式机器人创业公司就大量出现。
到了2021年,MIT在猎豹的基础上,改造出了能跑能跳的人形双足机器人MIT Humanoid,发表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人形机器人的硬件设计、运动规划和控制方面的系统化方法。
如果拿论文中的模型和最近发布的一系列人形机器人对比,你会发现他们的总体结构非常相似。
除了MIT,还有很多开源的人形机器人供开发者参考,比如Poppy、Nao、inMoov等等。也就是说,大家不必从轮子造起,基本路线已经有人走通了,可以直接考虑性能调优了。
再加上,国内有优秀的工程师人才团队和雄厚的供应链支撑,就能快速研发出新的原型产品。那么,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能快速进入人们的客厅,成为万能好管家了呢?
并没有那么简单!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出现,各种酷炫的产品宣传片会把热潮推向顶点,然后就是产品会纷纷延期、跳票,最终泡沫破灭,热度消退。
我现在依然坚持这个观点,这是因为,双足人形机器人会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,每一次产品发布都向着理想目标更近了一步。但是,真正的现实场景不计其数,却很难做到样样俱到。即使有了大模型的支撑,也需要在多种场景下进行训练,做长时间的技术调优。
所以,人形机器人领域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大家在发演示视频的时候花样百出,但是在发布会上也就只是走两步,能够真正从演示走向市场、从原型走向量产化的产品可能并不多。
关键在于,热潮消退之后,可能孕育出真正的机器人产业热。接下来是要找到适合机器人的应用场景,帮助人们解决关键难题的机器人,比如替人类完成危险工作或脏活累活的机器人,但它们却并不一定是人形,甚至有可能是分布式的机器人助手。
(王煜全为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)
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